天行有常+番外 作者:长恨歌行(上)【完结】(12)

2019-05-15  作者|标签:长恨歌行 重生 宫廷侯爵 传奇

  比干干脆就常住到了王宫之中,他和子羡是王后所出的嫡子,其余的弟弟们,除了一个胥馀年纪和比干差不多大以外,都还是孩子,也帮不上忙,就连消息也只是知道的迷迷糊糊。

  文丁崩御那天,文丁、比干以及其余的儿子们都被唤到了他的床前。

  他生了那么多个孩子,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开枝散叶。

  大商现在走到了一个岔路口,文丁需要足够的人帮助他,文丁的这些儿子们,作为子羡的王弟,是他天然的助手,而且他们多数年龄都还小,只要子羡悉心教导,不愁这些王弟们不和他同心。

  和先王武乙死在出征的路上不同,文丁是在王宫之中崩御的,他的子孙们清晰地看到了他临终之前的表情。

  大商的官制规定了大商的职官有两种,一种是在中朝任职的内服官,也就是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,还有一种就是王畿之外的外服官,作为各方国的首领的侯、伯就是典型代表。

  这些方国首领虽然名义上是大商的外服官,但是许多都有不臣之心,典型代表就是西岐那边的周部族。

  文丁临死,都是带着对方国作乱的忧虑离开这个人世的。

  文丁崩御以后,子羡正式登上了帝位,号帝乙。

  作为一个后世的灵魂,比干一直以来的称呼其实是有错误的地方的。

  夏朝称呼他们的统治者为“后”,商朝称为“帝”,一直到周朝,才降格,改称统治者为“王”,所以说,对商王确切的称呼应当是商帝。

  大商认为“帝”是他们的祖先,历代先帝崩御后是“在帝左右”,充当天上与人间沟通的桥梁。

  既然死后为神为帝,那在人间时,称呼便是帝某某,譬如先帝文丁的确切称呼就应当是帝文丁。

  商王的帝号是根据他们的生日的天干所取的,在帝乙之前,有过好几位在乙日出生的商王,为了以示区别,就在日名前头加上大(太)、中(仲)、小等字,最近一位就是帝乙和比干的祖父帝武乙。

  等到帝乙去世之后,又有一位乙日出生的帝王继位,那帝乙这个乙字前头也会被加上其他的字,当然,现在的帝乙只是子羡专属的名号。

  如果大商还是在帝辛时期灭亡的话,帝乙也等不到自己的乙字前面加字的那天了。

  当然,不管怎么说,大商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。

  根据文丁临死之前的命令,少师商恪升为太师,比干改任少师。

  商恪是太师还是少师都改变不了他隐隐是群臣之首的现实,所以文丁的主要目的还是给比干这个次子升官,让他好好匡扶子羡。

  文丁崩御、帝乙继位,外服官们是需要来殷都朝觐的。

  外服官除了侯、伯之外,还有为王朝服役的男、守卫边境的卫,他们是大商用于抵抗外族同时牵制诸侯方国的主力。

  作为周部首领的姬昌也在,同时还带了他的世子伯邑考。

  当然,现在的周世子还不叫伯邑考,“考,老也”,这个字儿是对长辈的敬称,一般都是用在死人身上的,姬昌再怎么样也不可能给自己的嫡长子取一个“姬考”这样的鬼名字吧?

  所谓的伯邑考,是后人给他的尊称,最起码最后那个考字是尊称无误。

  伯,是排行,所以姬昌的长子正儿八经的名字应当是姬邑。

  当比干看到周部传上的信息上写的西伯姬昌携世子姬邑朝觐的时候,整个人都懵逼了一会儿。

  等会儿,姬邑是个什么鬼?

  当年他和商容一起去加封季历的时候,负责招待的姬昌曾经介绍过他的子嗣情况。

  然而在对人介绍孩子的时候,这个时代有加上排行的习惯,所以比干冷不丁地在听到“伯邑”两个字的时候自动地加上“考”还是很有可能的。

  虽然能够想明白这到底是个怎么一回事儿,但是比干还是不能接受传了这么多年的伯邑考居然不是这人的本名。

  讲道理,他曾经真的以为姬昌的长子叫姬考,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特别聪明来着。

  感觉脸都被打肿了呢!

  虽然已经知道了伯邑考正确的名字不应该是这个,但是叫了这么多年,比干也习惯了,只要不是需要叫这人的名字,心里他还是继续称呼“伯邑考”这三个字。

  姬昌来殷都安阳朝觐新王,还特意拜访了比干,神色之间言笑晏晏,仿佛完全忘了当初他父亲季历是怎么被大商弄死的。

  真要论起季历的死因来,比干和姬昌毫无疑问有仇,还是大仇。

  姬昌伪装得好,但是伯邑考的表演能力就没有乃父那么强大了。

  虽然他尽力掩饰过了,但是偶尔还是会有愤恨之情显露出来。

  这也难怪,季历死的时候,伯邑考早已经出生了,作为嫡长孙,他一定很受季历疼爱,如此,不能完全掩饰心中的情感也是正常的。

  既然连比干这里都去过了,姬昌自然还在安阳城中拜访了其他人。

  就算没有确切的证据,比干也能说上一句姬昌其心可诛。

  外服官们来都城朝觐的日期不定,像姬昌这种,帝乙想找个由头留他个一年半载的不容易,容易遭人诟病,想早点赶他走却是容易的很。

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国首领都不受待见的。

  像是攸国的攸侯、邓国的邓侯等,他们都是子姓诸侯,又不是内服官,他们的封国是作为大商的屏障存在的,再加上一向忠于王室,所以很受看重。

  内服官中,除了像飞廉他们家这种在大商灭夏的时候加入大商官职的卿士,其余的卿士,也就是高级官员,或多或少都能和商王室扯上亲缘关系。

  大家都是子姓,内服官们和王室的亲缘关系,与多数算起来是在商汤时代分出去的子姓方国诸侯比,自然要亲近许多,但是他们在中朝反而是让商王觉得束手束脚的时候居多,所以反而是不常见的外服官中的子姓诸侯受待见一点。

  历代商王都有过对外征战,无非是次数多少的问题,帝乙如今初继位,但是心思已经不知道转了多少回了,他留下攸侯、邓侯、权侯等人,也有到时候联合起来一起出兵的意思。

  比干脑海中依然清晰的资料库里,倒是有攸侯喜的存在,他在帝乙时期的多次征战中都出过力,后来也为帝辛所重用,牧野之战爆发的时候,这位还举兵勤王去了,只可惜大商最后败了,攸侯喜也不知所终,估摸着应当是死了。

  简而言之,子姓方国的这些诸侯,还是可以信任的。

  一次大朝觐就解决了几个问题,帝乙的心情很不错,而且他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迁都了,等到先帝完全下葬以后,就可以进行祝祷了。

  可惜天不遂人愿,还没等帝乙反应过来,这几年养精蓄锐的周部在姬昌的带领下就开始攻打大商了,边境的卫损失惨重。

  子干日记:

  本宝宝还能再说什么呢?

  作为一个大商王族,一句mmp送给姬昌,谢谢。

  作者有话要说:  伯邑考的名字有好几种解释,所谓的姬邑是其中一种,剩下的……还有一种是伯邑考这三个字都不是这位同学的名字,伯是排行,邑考是所谓的“周国之父”之类的尊称,吓得宝宝鼠标都掉了。因为那时候不流行双字名,姬昌其他儿子也都是一个字的名字,所以长子取“邑考”这两个字的名字也不太可能。

  话说大商时期的资料这么少,蠢作者很方啊QAQ一不小心瞎编错了怎么办【喂!

第11章 归妹

  周人的准备显然是很充足的,再加上他们此番骤然发难,大商仓促之间竟是不敌。

  消息传来,朝堂上的一众卿士都恼得不行。

  大商向来是重武的,即使是文官,舞枪弄木奉不行,但也都会几手,并不像后世宋明以后的文人一样体质虚弱。

  即使是不推崇征战的一些卿士们也都恼怒了,更不用说火气更重的武将那头的人,早已经是怒发冲冠了。

  帝乙仓促调兵,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已经归降的东夷中的“人方”再次叛乱,大商再度调兵,势必会影响与周人的战局。

  因为商周两方陷入了僵持之中,人方又来势汹汹,帝乙无法,只得与周部妥协。

  周部是同族,而人方是东夷的一支,是异族,两者不能一概而论。

  对于异族,必须要采取狠辣的手段予以致命的打击,而对于同族,还是能够商量的,毕竟追根溯源,或许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。

  因为此番是大商遭遇了危机,所以清和也是大商这边提出来的。

  不过周人那边与大商持续僵持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,到最后他们会同意倒是可以肯定的。

  大商这边做好了被周人狠宰一顿的准备,但周人的条件传回来以后,最恼火的不是帝乙,反而是比干。

  因为此番是周人先挑起的战争,大商是因为意外才迫于无奈请求停战的,所以周人自然担忧大商会秋后算账。

  既然如此,他们自然要提出一个能够牵制大商的条件。

  能让双方都比较放心的,除了联姻没有别的方法了。

  虽然联姻也很不保险,涉及到这种家国、王位之争的,管你是大舅哥、小舅子还是妹夫,该兵戎相见的还是要动手的。

  联姻不保险,但是比联姻保险、能让人放心的真没别的了,所以只能提出这种条件了。

  周人提出的条件是希望大商能将帝子嫁与他们的首领姬昌。

  公主和帝姬的称呼都是自周朝以后才存在的,大商这个时候当然没有这样的称呼,比干刚开始听到周人的条件的时候,还以为他们的口味那么重,居然要让王子去和亲,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周人的意思就是让大商的公主下嫁。


加入书架    阅读记录

 12/67   首页 上一页 下一页 尾页